“那是一种亢奋的痛楚,为了收获和拥有,抑或无奈的感喟,无助的怅然而太难入梦。”
“昨夜我失眠了,沉寂的黑夜,孤冷的破晓,窗外沉闷的雨水坠落声,跟着那节拍的韵律一遍遍敲击着我的心房。”
“失眠往往让人痛苦不堪,因为在安静的夜里,面对黑夜无声的世界,人们往往更容易清醒。”
……
注意!这里我们讨论的失眠,不包括因各种心理疾病(如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或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睡眠减少。
当你出现长期失眠的情况后,请务必尽早去正规医院就诊!
关于人们为什么会失眠,Spielman 等于1986年提出了失眠的3P模型是当前广受认可的解释慢性失眠的机制模型,该模型将慢性失眠的影响因素概念化为 3 类: 容易产生失眠的易感因素 (前置因素,Predisposing Factor) 、引起失眠发作的诱发因素( Precipitating Factor) 及维持长期失眠的持续因素( Perpetuating Factor)。
易感因素:
这是指容易产生失眠的特质,如容易焦虑、敏感的个性,或是具有完美主义倾向或控制欲比较强的特性。具有这些个性的人平时就处于清醒系统较为激发的状态,在通常情况下还不足以引起失眠,但是这些易感因素可以使个体接近失眠阈值,以至于睡眠稍微受到干扰就可能导致失眠。
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最常见的就是压力事件,如工作压力、人际冲突、离婚、失业、丧亲,或严重的疾病、工作晋升、孩子出生等,太过焦虑、紧张、开心、兴奋,都会触发清醒系统而让自己失眠。
维持因素:
在经历了多个夜晚的睡眠不足后,白天对失眠的预期以及第二天晚上为睡眠而产生的苦恼和恐惧使睡眠的可能性更低。即使解决了最初的触发事件,这种恶性循环也使失眠持续化。
此外维持因素还包括一些不良的睡眠习惯,以及个体为了应付短暂失眠,获得更多的睡眠而采用的各种不良应对策略,如过早上床导致躺床时间太长、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等,这也会让睡眠问题长期存在。
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认为,失眠者往往会对对睡眠的诸多负面的和不合理的信念与想法。
这样一来,即使引起失眠的生理原因得到了解决,不合理的想法和紧张的情绪却成为了失眠的新的原因,导致【失眠-恐惧-失眠加重】的恶性循环,使得失眠症状经久不愈,形成慢性化。这也是3P模型里维持因素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算下来昨天我只睡了7个小时不到,我睡眠不足了。”
对睡眠时间的认知偏差:睡眠的时间因人而异,不同的人睡眠时间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只是睡眠时间减少,但不影响日间功能,第二天精力和体力还不错,就不用太过担心。
“如果今晚失眠了,那我明天很多事情就完蛋了。”
对失眠后果的认知偏差:睡眠的确有其重要性,但也不必过分夸大失眠的后果。如果过分关注失眠的后果,如心情差、工作效率下降、疲劳感等。就会导致一旦没有睡好,就会非常害怕,甚至每当快要睡觉或者睡不着的时候,就开始紧张、焦虑,这样反而使得失眠加剧。不如将消极的想法转变为更具建设性的想法“即使昨晚没睡好,今天也不会影响什么”或“我相信身体的自然睡眠能力,昨晚没睡好,今晚肯定能睡好。”
“昨晚做了一夜的梦,一晚上的睡眠算是白费了”
对梦的认知偏差:多梦并不是失眠,也并非是睡眠不佳的表现。梦是正常的生理心理现象,每个人都会做梦。梦的内容也对人体是无害的,偶尔的噩梦没有特别大的意义,只有噩梦连连才考虑有问题,往往也是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心理情况多加关注。
在《和失眠说再见》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里查德·布钦博士发明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用于治疗条件性失眠的技术——“布钦疗法”。这是一种刺激控制疗法,用于抵消失眠形成的条件。
下面是布钦疗法的步骤:
1. 只有当你感到非常困的时候才上床。
2. 床只能用来睡觉,不能看书、看电视或者吃东西。
3. 如果你不能入睡,请起床到另一个房间去,待到十分想睡觉的时候,再返回床上。如果还不能入睡,请再次起来。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将床跟困和入睡联系起来,而不是沮丧和无法睡着。
4. 重复步骤3,如果需要,整晚重复。
5. 调好闹钟,每天早上准时起床,无论晚上睡得怎样,睡了多久。这样能够帮助身体形成一个良好、有规律的睡眠-清醒节奏。
6. 白天不要小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