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21年高校毕业生总数为909万人,同比增加3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疫情导致留学生回国,竞争开始愈发激烈……
数据显示,2020年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的海归人数在2019年增长了33.9%。 今年春节后的第二周,考研成绩公布导致更多应届毕业生涌入工作岗位 市场,求职人数同比增长143.1%!
202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总体情况如何?
多达909万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方向该何去何从?
2021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疫情影响尚不确定:
2021年《经济蓝皮书》指出,当前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初步成效。 但从全球来看,疫情并未缓解,疫情发展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校园招聘岗位数量有所减少:
坚硬的
新领域新业态从业人员增加: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型就业形式,加快推进工伤保障试点工作”,体现了国家对发展新型就业形式的重视。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共享经济发展报告》的教学数据,2015年至2020年,参与共享经济的平台从业人员将增加3400万人,年均增长9%!
可见,新就业形态群体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和未来劳动力市场不可忽视的就业群体。 这是我国劳动力市场发展的重要趋势,蕴含着巨大的发展动力和潜力。
我国职业分为8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小类(职业)。
01
部分群体就业难度继续加大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词典》将我国职业分为8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小类。 然而,在众多的职业中,仍有一些群体“失业。上”。
今年的就业下降幅度很大。 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另一方面是去年失业的毕业生的堆积,也有留学归来的学生。
02
“高期望”“慢就业”加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观念发生了变化,从“找饭碗”到“找金饭碗”。
简单的说,不急着找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和学生本身对工作的期望很高。 由于暂时没有合适的工作,更多的家长宁愿选择让孩子继续学业。
03
“互联网就业”模式亟待完善
“互联网+”利用自身优势优化升级改造传统产业; 使传统产业适应当前的新发展; 从而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促进大学生精准就业。
但是,当前“互联网+就业”模式建设和应用不充分,就业指导服务范式不够科学等现实困难。 要使“互联网+就业”模式成为促进大学生精准就业的新途径,需要进一步完善其实现路径。
2
2021年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
经历了2020年疫情后,在对未来市场环境不利预测的前提下,不少企业为了生存,采取了“拖尾”的方式求生,即通过裁员来降低成本压力,减少招生!
近年来,一线城市的生活成本和压力越来越大。 成都、西安、杭州等新一线城市频频出台户籍、优惠购房、补贴等政策,部分高校毕业生开始“转移”到新一线城市。
虽然大部分毕业生希望留在大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工作,但因为这里经济比较发达,工资高,生活条件优越。 但最需要毕业生的是偏远地区、中小城市、困难行业的基层中小单位。 此外,去这些地区的毕业生流失尤为严重,形成了“不用、不分配、不用、留不住”的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