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在网络上有一个讨论热度特别高的词语——小镇做题家。
看着这个词语,不禁让我回忆起了上学时的经历,我勉强也算得上是小镇做题家中的一员,我出生在一个十八线的小城市,从小到大没有见过太多世面,学习算得上是我在高三之前生活的全部。
高三那年因为身体原因,我并没有像身边的同学一样拼了命的复习,依靠着之前多年学习打下的基础,在2009年以超过一本线56分的分数考上了一所211大学。
直到今天,我母亲偶尔还会和我说如果高三那年不是因为身体原因,你的高考成绩也许会更好,没准能考上同济大学。
曾经的我对这番话曾表示过赞同,但如今我却暗自感慨幸亏没有考上,不然也许在学霸林立的同济大学,我将更加举步维艰,寸步难行。
因为即使在我考上的这所211大学中,我便早早地感受到了与身边许多同学明显的差距。
大一那年,因为抱着进入大学就解放了的心态,我放飞了自己,玩游戏,逃课,绩点低的惨目忍睹,直到大一第二学期挂了一科我才幡然醒悟,绝不能在这样浑浑噩噩下去。
于是,从大二开始我便拼命学习,可无论怎么努力,身边总是有那么一群看上去学习毫不费力便能考高分的人,不仅如此,相比起他们的学习成绩,他们各个方面都极为出色闪耀。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也曾有过一些失落甚至是一丝绝望,但很快我就接受了这个现实。
现在想来,一方面是因为我本来也不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人所以不至于有太大的心理落差,另一方面是因为我的父母从小到大并没有给过我什么压力,也没有给我灌输过一定要出人头地做人上人之类的想法。
但可惜的是很多人并没有像我一样。
许多小镇做题家很容易被现实主义撕裂,因为多年特定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注定了许多人浑身散发着理想主义的气息。
他们充满深度地固执己见,不仅容易陷入某种困境无法逃离,而且常常还会以一种自己独有的视角去看待整个世界,与自己三观不符的事情所带来的冲击力和震动感远比许多人感受得的更为剧烈与复杂。
就拿我自己而言,即使将要进入而立之年,理解并消化社会上种种的阴暗面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看待事情依然过于理想化和简单化。
但这些对于许多小镇做题家来说都不是最致命的,给小镇做题家带来致命一击的是如何回归现实并接受自己的平凡。
而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需要面对的。
世界上90%的人都是平凡的人,9%的人有小成,1%的人能大成。
网上有很多告诉我们要接受自己平凡的文章,就连我的公众号也曾经转载过类似话题的文章,但如何接受自己的平凡却没有几个人告诉我们。
从理想主义的高塔跌回现实主义的平原,该如何克服由此产生的失重感?
对于这个问题,让我不由想到了去年刷屏的54岁湖北农民工吴桂春给东莞图书馆的留言:
“来东莞17年,来图书馆看书有12年,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
平凡的吴桂春,但平凡之下,他的精神世界却在熠熠生辉。
还有去年被人们记住的女教师张桂梅,扎根云南贫困山区40多年,推动创建了中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平凡的外表之下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奉献,是1645名贫困女孩从云南走进大学。
这大概就是平凡中的不平凡,其实,我们每个人平凡的背面都有各自闪耀光彩的不平凡。
寻找自己不平凡的一面,并努力将其放大,或许能够帮助我们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这个平衡点会在我们坠落之时,让我们发现原来地面并不遥远。
即使落地的姿势狼狈不堪,我们也可以站起身拍拍身上的土,笑着说道:
“寻找平凡中的不平凡,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理想主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