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士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怎么样才能快速学会科研,做出成果、取得成绩?
川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二年级博士生马博轩,对此问题显然有自己的经验。
马博轩从大二开始接触科研,硕博期间更是参与了多个科研项目。本硕博一路走来,他一共发表了高水平论文十余篇,累计影响因子达49。
不仅如此,积极科研的同时,西洋打击乐、羽毛球等爱好他也一样都不落下。马博轩说,精彩纷呈、体现价值、充满幸福感的生活是自己的最大追求。
一位优秀“川三甲”的科研进阶之路:“找对方法很重要!”
走向科研路
“我想试试自己的潜力能到哪儿”
2013年,马博轩考入川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并通过入学时的选拔考试进入吴玉章学院学习。怀抱着对生物知识的热爱和长久以来想从事医疗行业的梦想,半年后,他转入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大二时,马博轩作为组员参与了吴玉章学院的“星火”科研计划,第一次接触科研。
初次与科研亲密接触就收获了惊喜,马博轩所加入团队的项目——“细菌纤维素医用敷料的化学改性与功能化”被2015年“中国生物材料大会”收录为海报和口头报告。
此般肯定,开启了马博轩的“科研起点”。
一位优秀“川三甲”的科研进阶之路:“找对方法很重要!”
在这次星火科研计划中,马博轩负责协助老师筛选材料的改性方法、验证不同实验方案的最终效果。为此,在课题开展期间,大二的马博轩几乎每个周末都会从江安校区坐车到望江校区做实验,有时涉及到周期较长的实验步骤甚至要连续往返两三天。但是,相对于实验的成就感和乐趣而言,马博轩并不觉奔波辛苦:“我最开始是抱着‘看看科研是啥样的心态加入项目组的’,没想到,被深深地吸引了。”
大三搬到望江校区后,马博轩的课余时间基本全耗在了实验室里。在省级大创项目“单分散及智能型细胞膜仿生纳米药物载体系统”中,他第一次接触到了有机合成和高分子合成,这次接触,让马博轩对科研的严谨性有了更进一步认识。
一位优秀“川三甲”的科研进阶之路:“找对方法很重要!”
“合成实验看似简单,但对基础知识和试验操作的要求都很高,也是整个课题构建的基础和重中之重”。
即使理论和实际操作都已经掌握,但稍有细节照顾不周就会导致实验无法顺利进行。面对新的挑战,马博轩继续向前,他在导师王云兵教授的悉心指导和研究生师兄庄伟华的帮助下,不断在失败中找原因、思考如何能更好地开展实验,在多次重复的过程中提高对细节关注度,一点点地将课题臻于完善,可谓越战越勇。
也正因这个项目,马博轩完整地了解了科研项目应如何展开,坚定了继续深造的想法。大四时,马博轩获得推免资格,并通过“3+2+3”本硕博连读计划进入四川大学生物材料工程研究中心王云兵教授课题组学习。
对此,马博轩坦言,当初选择直博时,并不是特别确定自己可以,但“想试一试,试一试自己的潜力能到哪里。”
走上科研路
“找到自己更擅长的领域”
一位优秀“川三甲”的科研进阶之路:“找对方法很重要!”
从本科过渡到硕博阶段时,马博轩继续选择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深造。作为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对化学、材料学和医学学科背景都有较高要求。
如何在这个交叉学科领域内做好科研?马博轩经过探索后,有了自己的心得——“必须要在广泛学习、打好基础的前提下,高屋建瓴地对学科有‘概念上的把握’,然后要找到自己的平衡点,在某一方面学得更深一点。”
好的方法带来好的效果。从大三直到研二结束,马博轩一直以“多功能一体化纳米载体用于肿瘤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要课题方向,开展着与抗癌相关的研究,并且已经发表了十余篇相关科研论文。
一位优秀“川三甲”的科研进阶之路:“找对方法很重要!”
马博轩说,对他而言,最有意义的一篇论文是2018年他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Acta Biomaterialia上的论文:pH-sensitive doxorubicin-conjugated prodrug micelles with charge-conversion for cancer therapy(IF:6.3)。
在这篇论文中,马博轩等人针对癌症临床治疗使用的化疗药物有损伤其他器官风险的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将抗癌药物直接接枝在纳米载体中,增强其在血液中的循环性,实现药物在肿瘤组织中的富集和敏感性释放。这不但使药物毒性得到降低,还大大增强了药物疗效。
“这篇论文对我而言,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马博轩说。
一位优秀“川三甲”的科研进阶之路:“找对方法很重要!”
原来,这是马博轩的第一篇高水平期刊论文,论文发表时他正在读研二。该论文的发表,无疑让刚走进科研大门的马博轩有了“继续攀登”的信心,“我觉得自己得到了认可,就更希望自己能做得更好”。
在这篇论文的研究基础上,马博轩等人继续在提高药物载体可追踪性和增强诊断性等方面寻找突破,进而提出了更精细、创新的纳米药物复合物的设计方法。这不仅对癌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还实现了更精准、快速的药物释放效果以及抗癌效果。新的论文成果于2019年4月发表在期刊Nano Research(IF 8.5)上。
一位优秀“川三甲”的科研进阶之路:“找对方法很重要!”
在抗癌领域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进入更高年级的马博轩又选择了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课题开展研究。
万事开头难。进入新研究领域的马博轩,很多时候需要不断查阅文献才能开展实验,在研究中他还遇到了之前完全没有接触过的动物实验,“因为以前没做过,动物实验有时候甚至无法顺利地进行手术取样。”马博轩说。
“开头难”总会输给“不放弃”。经过马博轩持续的钻研和练习,因为转向新领域而形成的暂时困难都被他一点点克服,“目前课题进展顺利,与预期结果相符”马博轩说。
走好科研路
“找对方法很重要”
马博轩认为科研难题大同小异,“无非是实验不顺、课题难以进展,甚至是找不到切入点”,科研的挑战更确切的说,“是来自思维方式和做事效率的挑战”,科研成果诞生“从来就不是单靠努力就可以得到的”。
探究基础知识中的原理、去“追问为什么”,是马博轩最爱做的事。他认为,理清知识脉络,找到不同科目之间的联系,才能化繁为简,“真正把知识学明白了”。同时,留心关注自己课题方向相关的学术动态也是科研工作者必须的工作。
马博轩身边的人都形容马博轩是个“反应快”的人。面对同样的课题,马博轩偏好先从课题特点出发,然后再在参照文献的基础上,一环一环地思考如何设计,这样可以“少走弯路”。
一位优秀“川三甲”的科研进阶之路:“找对方法很重要!”
虽然已经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但马博轩仍然记得刚开始阅读英文文献时的“绝望”,“除了介词和简单的动词外,其他都看不懂。”
为了提高阅读和写作文献的能力,他在广泛阅读的同时特别注意分门别类地积累专业词汇,很快就触类旁通,攻克了语言难关。
除了下功夫归纳整理专业词汇,分析文献思路对提升科研写作能力的作用也尤为重要,让他能够在数量庞大的文献中抽丝剥茧,“不必通篇阅读每篇文章,只选取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理解”。
一位优秀“川三甲”的科研进阶之路:“找对方法很重要!”
马博轩认为,虚心请教和团队合作对于开展科研而言是必不可少的。
“课题进行中的合成、表征和生物学评价等一系列实验单靠一个人很难完成,大家一起做不仅能提高效率,也能交换意见、打开研究思路”。马博轩的论文中,有多篇是和师兄庄伟华合作完成的,“和师兄合作很愉快,一起设计、完善课题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效率”。导师王云兵教授和课题组其他老师在课题方向上的指引更是让他获益匪浅、“常有启发”。
平台的支持、导师的指引和团队同学的通力合作都使马博轩在科研路上“走得更稳、跑得更快”。
一位优秀“川三甲”的科研进阶之路:“找对方法很重要!”
走顺科研路
“生活的幸福感有着积极作用”
虽然平时的实验、课题研究任务已不轻松,但在马博轩的生活中,科研却并不是唯一的色彩。打羽毛球、听音乐、演奏西洋打击乐……他总喜欢抽出一点时间发展下自己的“爱好”。
一位优秀“川三甲”的科研进阶之路:“找对方法很重要!”
马博轩从七岁开始学打击乐,高中时还和朋友一起组建了校园电声乐队,玩了整整三年乐队。大学后,他加入了四川大学管乐团,每周都和团员们共同排练。管乐团于他,是“精神的栖息地”。
一位优秀“川三甲”的科研进阶之路:“找对方法很重要!”
“打击乐的节奏是很神奇的东西,它在旋律里发挥作用”,马博轩说,在管乐团和单簧管、长笛、萨克斯等不同乐器的配合演奏让他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重要的是和一群人一起做一件事,每个人都愿意把自己放在一个整体中去努力”,他这样形容乐团的排练和演出活动。
同时,沉浸在节奏和旋律中,让马博轩感到放松,“越是在业余生活急剧收缩的时候,这种由打击乐带来的幸福感就越是珍贵。”
一位优秀“川三甲”的科研进阶之路:“找对方法很重要!”
“幸福感对生活有积极作用”,马博轩认为,劳逸结合才能更好地投入科研。
科研之于马博轩是必须要以专业态度面对的工作,而来自打击乐和其他爱好的幸福感则是能让他从理性思维模式跳脱出来的“生活添加剂”。“一直有机会学习、一直不断进步,不放弃做自己喜欢的事”,是他理想的生活状态。
虽然硕博连读期间已发表了多篇高水平论文,但马博轩的科研之路不会止步于此,继续研究,做出更好的医疗产品“让医生不再费劲、患者不再痛苦”是他的终极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