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我在浙江大学开启了求学生涯中相对比较漫长的直博之路,并在第一年学习期间就拿满了该修的学分。面对剩下的四年时间,我开始思考怎样才能更好地历练自己,充实读博生活。
一方面,受当时混合班99级方毅学长的创业启发,我知道作为一名IC专业的学生,不能将自己仅仅局限于写代码这一领域,更多的是要挑战自己,创造更多的新可能。
另一方面,通过当时与我导师的交流,也有幸得到了他的支持和鼓励。再三思考下,我决定给自己半年的历练时间,而这半年的选择与锻炼也为我后期的创业之路打下了基础。
我们创业开展的业务领域主要是面向低视力群体,例如一些由于高度屈光不正、白内障、情况眼术后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的盲人和低视力患者。通过传感器视觉增强手段帮助他们更好的获取信息,改善学习和生活体验。同时通过对他们弱化的视力神经回路加以训练和刺激,进而提升用户的视力水平,帮助他们摆脱盲或低视力困扰。最近几年也拓展到眼科中更广阔的近视防控领域,用传感器技术更好的研究近视成因,并帮助用户改善用眼习惯,进而实现减缓近视加深的目的。
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我们在相关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海内外专利,也发表了很多相关论文,其中以视力障碍辅具和视力保护与治疗设备等为主的系列产品也得到了市场上有关单位及用户的支持与认可。回想这几年的创业生活,我想给大家分享以下几点内容。
01 找到创业方向
概括来说,最好是能保证自己在相关专业领域或某一小众领域里能够把一件事真正做起来。
首先是找到自己擅长的领域,综合考虑这件事为什么要由自己做,比起市场上的同类竞争者自己又有哪些优势。前面讲到我在校期间的早期创业实践,其实自己对当时具体要干什么、怎么做并没有很明确的认识和定位。我们刚开始在学校里尝试的创业方向是为各种演出和演唱会做筹划和宣传工作,其中包括参与到2005年刘若英的杭州演唱会筹办以及刘德华演唱会的外宣内容等等,并坚持了一年时间。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意识到这个领域并不能作为可供自己选择的创业领域,
一方面,就当时做这个领域的商家来说,数量多且每个公司都经验丰富,他们的设计理念、宣传渠道和手段等等都是我们这些刚接触这一业务领域的创业小白远不能比拟和超越的。
另一方面,在创业实践中,我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没有在其中发挥出它的价值,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确切的用武之地。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让我认识到创业最好是选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或自己擅长的领域和方向,这样我们才能让自己在创业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和所长。
其次,在保证市场有需求的前提下,可以考虑将某一产业下的小众领域作为创业选项。之所以会这么讲,一是小众领域虽然称为“小众”,但如果对其加以深入调研和了解,就会发现它其实也有着比较稳定的“流量池”。
拿低视力来讲,相信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没有听过“低视力”这一词汇,甚至于哪些用户群体可以称之为低视力群体大家也都没有很详细的认识与划分。但一旦你开始深入了解和接触这个领域,就会发现它其实囊括了很多的用户群体,其中就包括一些我们统称为盲人群体,但其实只有10%左右的盲人是完全没有光感的,剩下的盲人中有很多人可以通过辅助手段看到一些东西。
更多的低视力人群则来自老年人,随着身体机能的衰老,视力水平也相应下降。特别是在全球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剧的背景下,全球大约有3亿人是存在视力障碍的。另外,巨大的近视人群其实存在潜在的视力恶化风险,单就中国的孩子们来说,有80%的学生是近视眼。
近视眼本身并不可怕,但如果任其发展为高度近视,则有可能带来青光眼、角膜脱离、黄斑变性的多种危害,进而产生更严重的视力问题。因此借用科学和技术手段,做好孩子们的近视防控,对减少视力障碍人群的数量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可以说,创业初期,能否用观察、细致地眼光寻找到一个市场有需求的创业领域是决定我们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
例如一个投入周期长且需要慢慢研究的医学领域相对来讲缺乏快速的爆发性,它决定了我们不能靠一时的努力便达到风口,所以如果我们要将它做为创业的突破口,那就需要我们的慎重考虑了。二是小众领域内相关商家和竞争者数量较少,可供我们研究、发展的空间也会相对比较广阔。
很多情况下,小众领域意味着大部分人不知道或者大部分人不了解的这么一个领域,相较于热门领域下的激烈竞争,那么短时间内你在小众领域内获得成功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我们是2010年左右开始对相关提升低视力群体视力水平的设备加以研究,两三年之后,我们便做到了中国第1名。因为当时除美国及欧洲几家公司对这方面有很长时间的研究和发展外,国内我们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有力的竞争对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的创业发展提供了很大机会。
所以说,选择做小众领域下与自己专业相关或擅长的技术和产品,并对该行业发展与上下游产业链有一个较好的认知与掌握,这对我们的创业实践来说不失为一个可以考虑的最优选择。
02 挖掘自身核心价值
从专业发展角度来说,我们学IC专业的,很多人毕业后都会在例如英特尔、AMD等外企做工程师,这对我们专业的学生来讲基本上就可以算是一个不错的人生选择了。按我导师的话就是选择做工程师,我们的人生大概就能达到80-90分了,如果努努力那就是95分。
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达到多好的发展同时也不会面临更差的境遇。所以在未来我们要做什么、想要实现或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或成就,关键就在于我们自己如何选择。而我即便是在半年校外创业的实践失败后依然坚定自己想要创业的决心,这就为我后期的创业增添了一份坚持下去的勇气与信心。
从创业准备来说,创业需要资源的积累。对于想要创业的学生,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科学与技术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虽然科学研究可以帮我们解决很多日常生活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但真正要把科学与创业联系起来,将其变成一个可以服务于大众的产品和工具,就需要技术的支撑,这其中就包括了技术的创新,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以及后期的市场销售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在这个从上到下传导的过程中,你擅长什么、已经掌握了哪些优势等前期创业所需的资源便会成为我们后期创业实践的突破口,而这些我们俗称的资源恰恰就在我们日常校园的学习与实践中逐步积累与体现出来。一方面,校园提供的资源就是指我们所学的专业课内容。换句话说,我们学到的其实就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它能帮助我们认识和挖掘出自己的核心价值。
这种核心价值,不仅仅是指我们要在各自专业的领域里努力发挥出自己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指我们国家和社会发展所亟需的一种东西。比如说我们现在所做的VR或AR,其实很多投资人都有跟我们聊过。但我清楚的知道,不管是VR、AR亦或是我们所做的可穿戴视力恢复设备,这些都只是我在应用的技术,并不是我想要追求的目的。我真正想要追逐的,是踏踏实实的研究,能从根源上帮助低视力患者解决他们在用眼方面遇到的问题。
设备的研发和生产固然重要,但在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尤其是学IC的,真正需要我们这些创业者为之努力的是核心资源与技术的研究,它不仅能让我们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拥有更多的竞争力,同时也能促进我们国家在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和发展,让我们在诸如芯片、高端医疗设备等关键领域方面免受他人牵制,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03 一定要耐得住寂寞
其实在学校的时候,我的导师就经常对我们说,“你们学集成电路的,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尤其是在相对比较慢的行业里面,比如我们所说的像疫苗、芯片等,有可能就是十几二十年也做不出一个特别好的东西来。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前期十几二十年的投入与积累,我们也不可能做出一个好的东西来。
所以学会耐得住寂寞,回归自己的本源,努力把所学之所长充分将国家和社会发展加以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整个行业或者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健全,真正为产业发展、国家富强发挥出自己的力量。
总的来说,创业其实就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我认为的高校创业,一定是有意义的、真正对社会发展有用的创业。现在很多高校创业的学生,可能会从那种在网上或者哪里进一批货,然后在学校里摆摊出售这一类项目作为自己创业的起点。
但我想对大家说的是,我们可以将这些项目当做自己创业道路上的小试牛刀,但千万不要把这个东西当成一个你毕生的事业。要清楚自己接受高等教育的优势和目的,掌握技术优势,明确创业初心,坚定创业决心,保持创业恒心,可以选择从一个相对小众的细分领域入手,一步一步朝着比原来大一些的领域深入下去,相信我们在创业的道路上都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