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时起,我们就习惯了“差不多”成为我们学习、做事的标准。
早上看到一个学生朝教学楼狂奔。
我问:“怎么不来早点?还有一分钟就上课了。”我看了看教学楼前的LED显示屏上的时间。
他:“嗯...起迟了。”
我说:“下次不能迟到了,抓紧去教室吧。”
他:“我又没迟到!不还有三十秒嘛?”
我:“……”
老师上课布置了小组作业,但总有人在小组里打酱油,分配的活也不干,到后来就挂个名,还经常在小组里捣乱,说差不多能交个作业就行,干嘛那么认真,还真去调研啊?随便在网上找些数据,凑凑就可以了。
后来老师上课提问:“这个调研方案的过程是怎么进行的?”
他:“哦,这个是我们组长去搞的,我不太清楚。”
老师:“那你负责小组中的哪块工作呢?”
他:“我负责...我负责照顾好组员的生活...”
老师:“……”
周末邀请了一个985大学的教授来做讲座,有几个学生来的挺早,提前将近半小时就到了,但啥也没带,就拿了个手机。
我:“怎么不带个笔记本和笔,听课时做点记录呢?”
她:“又没通知说必须要带。”
我:“……”
后来我想,用手机也可以做记录。
再后来,我特意观察了下,果然是我想多了。
毕业实习报告。
很多学生都是找关系,随便盖个戳,交作业完事。
有老师看到一个学生的实习报告,内容和盖章的单位风马牛不相及,就问他:“实习是在这个单位吗?做过哪些工作?”
他:“哎,就一亲戚单位,随便去看看,也没做什么。”
老师:“内容是网上抄的吧?格式都没改。”
他:“实习报告反正也没人看,差不多就行了,只要交了就可以了。”
老师:“……”
找工作。
老师说简历要好好写,认真总结,结合企业的招聘要求,把自己的优势说清楚。
但大部分同学嫌麻烦,随便在网上找个模版,按照格式随便填填就完事,差不多就行,反正简历都长得差不多,没有企业会关心,更重要的还是看人。更有甚者,把室友的简历拿过来,改个名字,几分钟就搞定。
结果后来企业打电话通知面试时,是室友接到的电话,HR猜测到这样的情况,直接pass掉这份简历。
有学生跑到我办公室,气呼呼的。
她:“老师,现在企业怎么都那么势利眼,凭什么歧视我们?不就六级没过嘛,连简历都不收,太不给面子了!”
我听完笑了,招呼她坐下,和她说:“没收你的简历,说明HR很善良,因为他替你节约了简历印刷成本,他本可以收下你的简历然后再也不联系你;告诉你哪个条件不符合,说明HR厚道,因为他没有义务告诉你这个事实,特别是他知道告诉你以后,你非但不会感激他反而会讨厌他。”
她:“但,但是我过了四级啊,过了四级和六级其实水平都差不多,哪有什么大的区别啊?”
我:“过了四级和六级,可能英语水平确实没太大差别。但是它能反映很多问题:你为什么没考?是没报名,还是考了没通过?如果没报名,是你水平足够好,看不上六级?还是知道自己过不了反正也别浪费报名费了?如果考了没通过,是你智力不够,还是努力不够?无论哪一条,都可以成为企业淘汰你的理由。”
她:“……”
“差不多”是一种慢性毒药,看上去无害,甚至会给你带来短期的轻松快乐,但要命的是,“差不多”的剂量大了,就容易成为“差太多”,那时候就没救了。
你是一个“差不多”同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