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开颜
湘雅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16级本科生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辅修双学位
2017-2018国内交流生
工作经历
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夜读栏目主播
湖南大学生健康科普联盟主创团队成员
中南大学湘雅主持人协会创始人、第一届会长
中南大学主持人协会湘雅校区负责人
中南大学广播台中大之声新闻组主播
中南大学官微、云麓谷及多个公众号配音主播
中国传媒大学2019级新闻双学位辅修班班长
曾任校学生会湘雅分会干事、班级文体委员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持人
获奖情况
2019大学生健康教育科普大赛全国一等奖
2019湖南高校优秀广播电视节目三等奖
第六届湖南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
“一带一路”国际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优秀志愿者
中国教育电视台《小小演说家》优秀志愿者
第三届长沙媒体艺术节创意地标介绍小组赛冠军
第二届“最美麦音,持亦有道”主持人大赛冠军
2019中南大学学生社团“明星会长”
中南大学“声入人心”心理配音大赛三等奖
中南大学2016级军训先进个人
2016中南大学赛事组织优秀志愿者
湘雅公卫院“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个人
湘雅公卫院“弘扬伟人精神”朗诵比赛第二名
湘雅公卫院2018-2019大创年会优秀论文奖
多次获得中南大学校级奖学金
实习经历
2019.6-2019.7 中国科学院 科普新媒体运营
2019.3-2019.5 湖南广播电视台 实习 HR
2018.7-2018.8 江西卫视 实习编导
2017.7-2017.8 攸县广播电视台 实习主播
2017.5 -2018.12 世纪明德 队医/主持人
播音之旅
Q:你是如何发掘播音主持这一技能的?学习过多久?
A: 其实我是学民乐的,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播音主持,可能是有些缘分和喜欢吧。小时候一听到《新闻联播》片头曲,就会放下手中的作业本,跑到客厅一站就是半小时,当时觉得播音员老师们说话很好听,也会跟着读。但偏偏是很自卑的人,没有勇气去竞选播音员,只去广播站当了个管设备的。后来某次播音员不在,尝试了播音,竟然有人说我的声音传出去不错,自己跑出去听了听觉得好像是还可以。从那以后就壮了胆,最后成为小学广播站的负责人,有主持活动也敢去了。
Q:成长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的过程中,你经历过什么酸甜苦辣?
A:把兴趣变成特长的过程挺艰难的,特别是来中南后,发现那么多人美声甜、专业过硬的同学,我不光业余,水平也刚起步。幸运加入了中大之声新闻组以及主协主持队,但这份幸运不能帮助我解决自身问题。在播音上,我一开始对重音、断句、气息这些都没有概念,还不大分前后鼻音。那段时间,早上在荷花池或者清水河边练声,晚上和搭档一起去台里读新闻,反复录反复听,现在也会在全国播主交流群里练声,和专业主持人、播音生交流学习,但和他们差距还是很大。主持方面,162cm的身高以及朴素的长相就是需要跨过的第一道坎儿,和恨天高友好相处、手残党被迫学化妆是必经之路。每次主持都需要准备很久,有时一场下来已经很难站稳,但脸上的笑容不能掉。总之做啥都要吃点苦,挑个喜欢的事认真做下去,也是种快乐吧。
Q:有什么印象深刻的播音主持经历和大家分享?
A:一次是去年的校运会开幕式。接到任务后不敢懈怠,花了两夜修改解说词,湘雅附二到新校区来回几趟参加排练,和队列及表演不断磨合。开幕式当天凌晨一点左右才拿到定稿,在广播台办公室睡了一宿,早上五点又起来化妆、备稿。最后的分列式和开场表演解说全程流畅,据现场观众说气氛不错。真没想到一个小时的解说,看起来只是坐那儿念稿子,背后需要付出这么多。
还有一次是主持中国教育台《小小演说家》复选,选手非常多,从早上六点多到场一直到晚上六点左右结束,对节奏的把控和主持人的耐力都是很大的考验。看见未来主持界的“新星”们认真的准备、自信的展示,虽然很累,但感觉特别开心。
融学进取
Q:为什么会选择跨校+跨专业的这种方式呢?如何获得信息的?有什么收获?
A: 跨专业学习是我一直以来的计划,毕竟两个专业都是兴趣所在,而且想做健康领域的传播者,缺乏哪方面的知识都会力不从心。媒体和医学,一个是服务于人的思想,另一个是身体,都是“以人为本”的学科。一位医术高明的医生,知识藏在脑子里传播不出去,就很难惠及大众;一位业绩优秀的记者,因为缺乏专业知识报道出医疗类假新闻,终也是贻笑大方。
两次跨校的学习没什么特别动机,就是刚好看到了通知,觉得新鲜事物试一试也无妨。过后还是觉得值得,这份学习经历让我的视野跳出了一门学科、一座城市的局限,接触到不一样的地域和校园文化,认识全国各地不同学校的朋友,交流生还能跨专业选课,把喜欢的课都学了一遍。“双跨”学习算是独特的大学经历,每一份经历都会塑造独特的我们。
Q:跨校交流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是难忘的事?
A:最突出的困难就是“麻烦”和“陌生”。因为课程安排不同,选课需要自己整理出课表,一门一门跑各个校区找老师签字;大二上排出了共42学分的“膨胀”课表,复杂的手续和紧凑的课程对于心态是很大考验。另外,我的专业不同的课大多是跟着不同班级上的,如何快速融入陌生的班级也是个问题,特别感谢同学们的友善和包容。最难忘的事是做交流生时,抱着开开眼界的心态参加了“最美麦音,持亦有道”主持人比赛,误打误撞拿了冠军,之后有人说这个湘雅过来的同学主持得不错,还收到一些晚会主持邀请。
缘起科普
Q:你对于“科普”这项工作的认识是什么?支持你走上这条道路的动力是什么?
A: 我认为“科”是指科学准确的知识,是科普的基石;“普”是指这些专业化知识的翻译和普及推广,是科普的目标。生活中,发现亲朋好友对健康知识有很多认识误区,似乎医学知识自己学到肚里还不够,“传播”出去才能让大家都明白。这条路上也收获了各方的支持,像湘雅讲坛的师兄师姐们带着我们做科普讲座,学院支持我们参加健康科普大赛等等。当然还遇见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战友,比如一起创作《“捐捐”细流,汇聚生命之海》的队友廖振欣、韦元旦和田原。国际献血日那天有朋友看到街头在播我们的视频,那感觉比拿奖还欣慰。以及湘雅主协的小伙伴们,我们与各媒体合作,在社团活动里融入健康科普音频、健康宣教等,大家的热情也是支持我做科普的动力。
Q:进行科普工作的过程中有遇到什么难忘的事吗?
A: 难忘的事太多了,说三件吧。一是在大一时候作为志愿者去给湘雅医院录制健康科普歌曲,虽然是打酱油的,但受到了深深震撼——老师们太有才了,把枯燥知识点编成朗朗上口的歌词,越听越有劲儿,从此认识到科普的魅力。
二是大二在运营医疗微博的时候,关于医疗新闻和科普的微博和文章一直不温不火,直到有一次某条微博以500万+浏览量窜上了热搜。从此相信科普不是没人看,只要坚持优质内容生产,影响力可以是现象级的。
三是大三在中科院的中国科普博览团队实习,做垃圾分类选题的那段时间,老师们不分昼夜地工作,最终把生动准确的科普文章和视频在第一时间推了出去,那时真切感到了作为科普人的社会责任。
Q:在大学,参加各种活动和社团经历给你带来了什么?
A: 情谊和成长,还有弥足珍贵的回忆。在播音主持的尝试中,得到了学姐学长们的帮助,也结交了不同专业的朋友,这些社团或组织里的小伙伴就像家人一样陪伴我,真的很谢谢他们。活动也是如此,记得在“一带一路”青年论坛做志愿者那次,采访路上帮助一个患阑尾炎的志愿者顺利就医,后来我们成为了好朋友,他在学习和工作上给了我很多建议。说到成长,思考、组织和表达能力的确会在一次次活动中不断提升,现在碰上面试也不怕了。创办湘雅主协,也是想分享这份成长,给学医的主持爱好者一个成长平台。做社团需要和各方打交道,交流能力和组织能力也充分锻炼了,对于后来媒体工作很有帮助。抗压能力也是成长的一部分,五四评优那段时间,连续熬了几个星期夜还生着病,又是第一次参加评优和答辩,压力山大,特别怕辜负了大家。最后拿下了“明星社团”特别激动,这是我们共同的成长纪念。
多彩中南
Q:作为医学生,为什么选择去媒体实习?在没有相关学科的背景下,你是如何获得五份媒体类工作实习机会的?觉得实习和校园有什么不同?
A:媒体工作实践性非常强,学界和业界、校园和社会媒体都不大一样,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也可能与想象的不同。因此在有一定积累后,我进行了多次不同岗位的实习。越是没有专业背景,越要去创造背景。我选择从一些基础岗位做起,参加学校社会实践项目在攸县广播电视台做了实习主播,校内媒体活动时认识的老师同学介绍了我去@湖南医聊 做微博运营。拥有这些经验和活动、获奖经历后,顺利解锁了江西卫视《金牌调解》实习编导、湖南台实习HR及中国科普博览实习微信编辑。目标明确且有相关经历,关注一些传媒招聘信息然后投递简历,不会太难申请。
实习时,一方面需要调整“学生心态”,咱们是去“上班”而不是“上学”的,谁也不希望招来一个要倒贴“学费”的小白,建议在有基本技能储备、能够从容上手时去选择适合岗位。另一方面,实习需要更强的“责任心”,上课的话不喜欢可能就不听了,工作任务却没有挑剔的余地,再琐碎强度再大也要按时完成,否则会影响到整个团队的运作;同样,工作的去留也不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情,所以在决定去实习时要保证好自己的时间。
Q:在大学毕业时,许多毕业生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你是如何确定自己的方向的?
A: 一开始我也迷茫,因为喜欢做些媒体的事情,但对学医又爱得深沉,不知以后干什么好。后来尝试过的事情及接触过的人,都影响了我的选择。比如实习时遇见的业界老师和同事,做科研课题时候认识的师兄师姐,都会和他们聊聊这些事;帮一些医疗机构录各种节目的时候也会问问前辈们,还有向学院老师以及传媒大学的老师们取经,以及关注最新的新闻等等。现在我的方向就确定了在新闻传播学科里继续深造,在预防医学和传播学的交叉领域实践探索,争取为“健康中国”行动出一份力。或许有些事情光自己想是很难想明白的,不如多交流多尝试。
Q:作为过来人,对学弟学妹们的大学生活规划有什么建议?
A: 建议学弟学妹们在没有把握的时候多和辅导员、家长、高年级同学以及你信任的任课老师聊一聊,他们给出的建议会非常受用。我的建议就是在一开始明确发展方向并朝着目标做充足准备。如果有好几件喜欢的事情,选择一两样做好就可以了,毕竟学业第一,不是有能力做就有精力做。如果暂时还没特别想做的事情,就先把专业成绩刷得好看些,以后选择的空间会大很多。此外,做一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以及早期接触科研也很有意义。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修读辅修双学位,但要合理安排好时间。